句子社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精选好句108句)

导读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评价 1、孟德斯鸠被誉为什么 (1)、而我们对中国历史上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相较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遥遥领先的。 (2)、        一个显然的事...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评价

1、孟德斯鸠被誉为什么

(1)、而我们对中国历史上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相较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遥遥领先的。

(2)、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这个小小超市售货员的行为是美好、文明的。笔者进一步要问的是,她的微笑、她的语言所体现的,难道不是一种美德吗?而另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在那些驾车走高速的人群中,会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他们的富裕程度与教育程度都远超这位普通的售货员姑娘。但他们对这位售货员姑娘表现出的文明行为与美德,却回馈以冷漠与麻木,你能说这些中产阶级的麻木与冷漠是一种美德吗?那么问题就产生了,一个小小超市服务员可以具备的文明行与为美德,为什么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却完全不具备呢?这至少可以证明,人类的美德并不一定来自于教育,尤其不来自于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道德说教。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这位并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售货员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之间的巨大反差。这个场景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孟德斯鸠的观察与思考:有商业的地方,便有美德。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的是,售货员姑娘在这个场景中表现出的文明行为与美德来自于她的自利之心——希望卖出更多的货物、赚更多的钱。因此,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人的美德来自于人在自由竞争的商业活动中的自利行为——这正是曼德维尔悖论所阐明的真理。

(3)、再次是中西方的社会政治生活结构.社会政治生活是一个民族政治文化的直接基础.在我国古代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国社会,长期保留了专制思想和家族观念,人们对君权的认同,清官思想的保留,家长作风的存在,都是其表现.而在西方君主立宪制或三权分立的国家中,人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束缚,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由.

(4)、孟德斯鸠从黄某口中了解到的中国远不是那样美好的。黄某说,中国刑罚酷烈,凌迟处死时将犯人割成六十余块,而且必令其割至最后一块方断气,否则行刑的刽子手将被处死。他还说,中国的新皇帝继位时,将先皇的三宫六院全部送到市场公开出售。这种说法出自一个中国人之口,当然会给孟德斯鸠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使他对传教士所记述的中国的种种美好之处不予置信。

(5)、以后当他阅读传教士著作时,也常常对他们所描述的中国表示怀疑。例如,他读《中华帝国全志》时写道:“在杜赫德神甫介绍的八个省中,我所看到的一切都令人赞叹,美丽、佼好……大自然果真只有美而无一点丑吗?”

(6)、在孟德斯鸠那里,自由是一个人可以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的界限是他人自由的边界,因为一个人不得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去侵犯他人同样的自由。(66)按照孟德斯鸠的区分,政治自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法律,其一是与“政制”相关的法律,其二是与“公民”相关的法律。前者引申出他著名的权力分立理论,后者引申出他的现代刑法理论。

(7)、对于孟德斯鸠所谓中国人善于欺骗,严复认为是“真可谓中吾要害者矣”。(131)所以如此,在于中西不同的社会观,西方人的自由主义本意,是个人之事,每人有自由,如有侵犯他人自由,那么每个人都有权追究;而中国的信念则是,社会之事乃是国家之事,惟有官方才有权力处理个人之间的纠纷。如果人民想要图谋社会之事,则被视为“不安本分之小人”。在此环境之下,中国人“为诳好欺”就不足为奇了(132)。

(8)、        以孟德斯鸠的思想为起点,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当然渴望中国成为一个人人皆具美德的美好社会。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的道德说教名篇《弟子规》,以及更早的道德哲学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对何为美德做出了精辟的阐述,并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德和美好社会的向往。如果这些道德典籍中的美德可以成为中国人的内在精神和实际行为,则中国早就成为一个人人具有高尚品德的美好大同世界了。那么,在熟读四书五经的基础上,历朝历代的大量贪官污吏是从何而来的呢?而他们为何又会前赴后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进一步,没有贪官污吏的大明王朝或许不会灭亡,没有贪官污吏的大清朝或许也不会灭亡!但事实正相反,明清两朝都因熟读四书五经的贪官污吏的大肆横行而灭亡了。

(9)、西方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一直实行多无化,西方政治体制中几乎没有单一权力所属的独裁体制.古希腊城邦的例子是多元化的典型体制.孟德斯鸠巨著《论法的精神》中关于"权力分立"的观点可谓家喻户晓,成为西方社会共识.政治体制建立思想的不同形成了中西在政治局面上表现为一统天下和分立主义的不同.

(10)、孟德斯鸠(CharlesLouisMontesquieu,1689-1755)既是18世纪理性主义法学的总结者,又是19世纪法律历史学和社会学乃至比较法学的奠基者。从理性主义立场出发,孟德斯鸠评论过古代中国的法律专制主义;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他描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精神,其中包括风俗礼仪宗教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地理环境与法律的关系。本文的主题就是从孟德斯鸠的总体理论中剥离出他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图画,展现出一个西方18世纪的理性主义学者如何评判一个东方帝国的法律制度。与此同时,参照严复在译本《孟德斯鸠法意》中的评论,本文试图发现孟德斯鸠论中国法过程中的真实之处和不实所在,从而判定孟德斯鸠论中国法的理论价值与缺陷。

(11)、耶稣会为好些中国人,特别为两位厚助善待他们的宗亲王贵胄,招致杀身之祸。这些教士来自地球的尽头,使中国皇族内部失欢不睦;使两位亲王死于极刑。

(12)、此后数千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的人,面对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错综复杂的局势变化,都在努力地反过来影响它们、突破它们。

(13)、持平而论,伏尔泰等人对中国的描述和评论,亦不无言过其实之处。这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倾注于对中国的颂扬,把中国的现实或多或少地理想化了。这并非说他们笔下的中国是凭空捏造,而是说,他们对中国的弊病所采取的回避或粉饰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14)、在君主国,宗教首领与国家区分开来,因为君主国里的权力不宜集中,而在专制国家,两者没有必要区分开来,“波斯王同时就是宗教的首长”,“中国的皇帝同时就是教皇”,不过,为了防止君主专权,专制国应该有自己宗教的经典,波斯有《可兰经》,中国“有一些经书,是人人手中都有的,是皇帝自己也要遵守的。有一个皇帝企图废除它们,但是徒劳无功;它们战胜了暴政”。(140)

(15)、        笔者曾途径沈丹高速抚顺路段的一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停好车,走进服务区的小型超市。“先生,您好!欢迎光临!”一位姑娘微笑着说。“你好,谢谢!”我微笑着回应。买完东西结账,“再见,欢迎下次光临!”姑娘再次微笑着说。我当然也再次微笑着回应:“谢谢,再见!”然后我问到:“姑娘,有多少顾客会像我一样回应你们的问候和微笑?”姑娘想了一下回答到:“几乎没有。”

(16)、   限于篇幅,笔者并不准备以长篇大论的理论来诠释孟德斯鸠的这一思想。无论是孟德斯鸠还是后来的哈耶克,都对人类道德的起源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他们的著作(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对此有极为深刻的阐述)。笔者希望做的,是用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诠释孟德斯鸠的思想。希望每一个中国民众都能够从生活常识中领悟到,人的美德并不来自于教育或道德说教。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不但日复一日地印证着孟德斯鸠的思想,而且可以让我们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深刻地理解孟德斯鸠的思想。

(17)、中国立法者以天下太平为治国的首要目标。在他们看来,俯首听命是维持天下太平的有效手段。基于这种想法,他们认为应该激励人们敬重父亲,为此他们不遗余力。敬重父亲就必然与敬重所有可以视同父亲的人相关,诸如长者、老师、官员、皇帝。

(18)、可以说,孟德斯鸠对气候的迷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他的口号是:“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类的法律。”(94)

(19)、孟德斯鸠对中国采取了冷峻、严厉的态度,他看到了中国的许多弊病。但由于他带着偏见观察中国,对接触到的有关中国的材料不能认真辨别真伪,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作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然而,他的一些看法颇有见地。例如,他曾指出,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引导知识分子重文轻武,致使国力衰弱,自然科学落后。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上他也有不少精辟见解。所以,应该说他的研究同样有助于使当时的欧洲人认识和了解中国。

(20)、   人格构造的萎弱,信仰体系的坍塌,最后造成中国国民性的障碍性异化。中国人为求生存,可以忍受贫穷的煎熬、异族的压迫,以至被羞辱而无动于衷。

2、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1)、地势险峻,物资运输艰难怎么办?他们直接在地表上挖出浩荡的大运河,从此舳舻千里,遮天蔽日,从南到北的运输再也不成问题;

(2)、在孟德斯鸠眼里,印度和中国都属于炎热地区。炎热的气候导致了器官组织上的纤弱和精神上的懒惰,因此,心灵一旦接受某种印象,就不再改变,“所以,东方今天的法律、风俗、习惯,甚至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习惯,如衣服的样式,和一千年前的相同”。(95)中国的“无为”哲学格言是:“我们有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但是完善的境界不在于看也不在于听;我们有嘴、手等等,但是完善的状态要求四肢五官都不动。”(96)炎热的气候导致多妻制。炎热的气候使女子容易容颜变老,男人会遗弃发妻而另觅新欢;(97)炎热的地方,人们需要较少,赡养妻子和子女的费用较少,因此,男子能娶多妻。(98)孟德斯鸠的结论是:中国的气候让人们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幅员辽阔的领土加剧了帝国的专制性恐怖。

(3)、上述这些有关中国的著作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出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在中国逗留的时间较长,有机会接触各阶层的中国人,有的因在宫廷任职还能接触高级官员和皇帝,所以对中国的观察和了解比较深入。

(4)、    他在名著《历史哲学》中称中国人喜欢自称“奴才”,觉得生来是给权势者拉车的,逼他们往水深火热中去也会心甘情愿,并认它是不可避免的命运。中国人“把个人自己和人类一般都看得是这样轻微”。他们在人格上尚未长大,精神上还没有成熟;又指出中国人没有像样的宗教,从而缺少应有的信仰体验。如果有“宗教”,也是宣传“依赖”的,依赖“天”和各种自然现象。在德国,作为自然主宰的天,可以比做上帝,但这种认识在中国人的思想之外。中国人膜拜的“天”是现世的金钱与权势。

(5)、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历史地理可以研究的时间最长,空间最广,资料的密度最高,可信度最大。

(6)、严复感叹到,其实,中国“三代以降,上之君相,下之师儒,所欲为天地立心,生人立命,且为万世开太平者,亦云众矣”。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子则反过来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些都与孟德斯鸠“君主无德,专制无礼”相悖,只不过,中国社会四千年的历史中都并没有实现天下大治,“半步未进”

(7)、其次,共和国提倡节俭,而君主国和专制国必须奢侈。君主国的奢侈是享受自由的成果,而专制国是在滥用奴役谋取好处。孟德斯鸠引用建文帝的话说:“我们很是奢华,连老百姓不得不出卖的儿女的鞋子也要绣上花。”(44)中国的奢华导致了革命,孟德斯鸠说,中国历史经过了22个朝代,每个朝代的开始是好的,开国皇帝们经过了战争的艰苦,他们崇尚品德害怕淫佚,他们保持了品德、谨慎和警惕。但是经过了三四个君主之后,后继的君主成为了“腐化、奢侈、懒惰、逸乐的俘虏”,他们把自己关在深宫,精神颓废寿命短促,皇室由此衰落。权贵兴起、宦官得宠、帝国灭亡,周而复始,中国“经历了二十二次一般性的革命”。(45)中国经常发生饥荒,由此盗贼多有。当有一个盗贼的军事团体壮大进驻京城的时候,帝国就会消亡。对西方的皇帝而言,如果他在世的时候统治不好,那么他来世的幸福、今世的权力和财富就会减少;而对中国的皇帝而言,如果他统治不好,他就会丧失他的帝国和生命

(8)、这种法律的主要目标是太平,是让老百姓勤劳刻苦,让他们能够平静地生活。为了太平,便要提倡服从,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属于道德范畴,在中国却具有法律的效力。老百姓既勤劳刻苦,生计也就比较容易得到保障;人民能得温饱,国家也就处于相对的太平之中。他认为,这种融礼仪、风俗、道德为一体的法律是中国古代的君主所制定的,数千年来行之有效,历代的皇帝不得不予以尊重,人民也习惯地予以遵守。所以,中国是一个既无法律又有法律的国家,与其它专制国家不同。

(9)、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是逻辑上的,依执政者的人数和政治统治的目的标准,政体区分为君主/僭主、贵族/寡头、共和/民主孟德斯鸠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改变了政体划分的标准和尺度,政体的构成、性质和原则取代了简单的统治者的人数和政治统治的目的,其中,“政体原则”成为了区分不同政体的核心尺度。民主政治以“品德”为原则,俭朴、节约、节制、勤劳、谨慎、安分、程序和纪律存在于民主社会之中,(33)爱共和国和爱平等构成了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贵族政治以“节制”为原则,宽和、节俭和有限的不平等是贵族政治的基本精神。不平等不会导致“怨恨和嫉妒”,“威尼斯的法律强迫贵族过朴素的生活”。(34)君主政治以“荣誉”为原则,在君主国,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35)对专制政治,孟德斯鸠的用词则没有如此温和与赞美。“路易斯安纳的野蛮人要果子的时候,便把树从根底砍倒,采摘果实。这就是专制政体。”(36)“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恐怖的目的是平静。但是这种平静不是太平。它只是敌人就要占领城市的缄默而已。”(37)拿严复的话来说,如果用中国人常用的词语解读,那么孟德斯鸠的共和、君主和专制政体,“则必云太上之民主以德,其次有道之君主以礼,其次无道之专制以刑”

(10)、不但商人们造假,连普通百姓也参与进来。英军在鸦片战争期间,向中国百姓买了很多蔬菜和猪肉,有时候会发现买来的是注水猪,令英国人大摇其头。

(11)、    读了黑格尔对中国的评价,我想每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中国人心里都无法平静。历史上除了马可波罗对中国印象稍好一点,孟德斯鸠等也是开骂者多。刊载以上言论的《历史哲学》一书,英文版1857年出版。这一年正是清朝咸丰七年。德文讲义问世的时间还要大大提前。那么可以说,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堂愤愤数落的都是清代往事。

(12)、其次,中国对治国之道的探寻和西方对国家本质的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中国历来关注治国之道,追求德、礼、政、法的统一结合,强调以民为本.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崇尚理性主义,注重政体研究,对公民的“自我”表现关切,另外政府保障公民对人权的追求,强调法律统治的重要性.

(13)、不过,假货最终害的还是自己,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萎缩,很大程度上与假货有关系,尤其是茶叶。茶叶的价格是按品种和等级来划分的,一些商人欺负洋人不懂,用低等级冒充高等级,或劣质茶冒充高档茶。

(14)、孟德斯鸠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有的还颇有见地。问题是他以欧洲人的习俗和心理来揣度中国,所以他的怀疑情绪往往又反映出他的偏见。相反,他对于谈到和听到的中国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诸如饥荒、弃婴、酷刑等等都深信不疑,甚至对中国人间或以人肉为食这类无稽之谈也信以为真。

(15)、严复对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些时候持赞同态度。比如,中国北方人受刑的时候,不畏楚痛,有着惊人的忍耐力,而南方人则少见。他称,英国人戈登辅佐李鸿章平捻军之所以喜用中国士兵,就是因为“扶创虽剧,在欧卒为无望者,吾卒多不死”,并道出了“大抵文明之民,其熬楚痛,常不逮于质野”的看法(105)。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严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在《孟德斯鸠法意》的案语中,他说,按照孟德斯鸠的理论,欧洲自由在于寒带与热带之间有温带作为缓冲,而亚洲则缺乏中间过渡带,强弱对峙,因此没有自由。严复批评道,亚洲的东南群岛和中美洲的诸国都处于温带,理论上应该成为强国,但是事实上,“何四千余年寂寂无颂声作耶”?他说,孟德斯鸠过于看重“天时”,而未周密考虑“天时、地利和人为”,孟德斯鸠的理论“不圆易见”“未见其说已密也”(106)。

(16)、1737年6月2日,孟德斯鸠在巴黎会见了传教士Assémani。此人是法国派往叙利亚的耶稣会士,曾到过中国。在这次谈话中,他向孟德斯鸠介绍了在华传教士们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一些情况。

(17)、第地理环境决定了政体的性质,政体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大国适合君主制或者专制,小国适合共和制;山地适合共和制,平原适合专制;寒冷的气候适合共和制,炎热气候适合专制;肥沃的土壤趋向于专制,贫瘠土壤适合共和。在孟德斯鸠眼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气候炎热、平原居多的国度,因此,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于专制制度。严复对此基本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地理环境会影响到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但是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地理环境而是政体的性质和民族的精神。

(18)、拉克鲁瓦,《成吉思汗》(LaCroix,HistoireduGrandGenghizcan)

(19)、安逊,《环球游记》(G.Anson,AvoyageroundtheWorldin1740-1744,1749年)

(20)、在孟德斯鸠那里,有两个命题是对立的,一是政体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二是风俗习惯决定性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法律。对此,孟德斯鸠的说法是:“在不违反政体的限度内,遵从民族精神是立法者的职责。”(115)在这里,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性质仍然优先于民族的精神。但是,他也说,“能以最合乎众人的倾向与好尚的方式引导众人,乃是最完善的政府”,(116)甚至提出“在一国中,风俗总比法律更能造成优秀的公民”。(117)在这里,他又强调了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3、孟德斯鸠评论中国

(1)、宋朝最值钱的假货当属假钞,宋代发明交子、会子等纸钞的同时,也给了假钞贩子很大的便利,以前需要铜料和铸造设备才能自己铸钱,现在一套印刷机就行了。

(2)、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界定孟德斯鸠的理论,那么可以说,他与这样几个“符号”联系在一起:“政治学和法学上的启蒙运动”“近代法学百科全书”“法律的历史”“社会和比较的研究”。

(3)、魁奈则更进一步,他驳斥孟德斯鸠道:“世界各国都因宗教缘故惩处过大量殉教者……但此事与中国的专制主义毫不相干……”

(4)、        人类的道德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宣称有5000年光辉灿烂文明史的当代中国社会,即使不像许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道德崩塌的社会,中国人道德水平的低下也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原因何在?许多人、也包括许多学者,认为是文革阻断了中国人对传统美德的传承,而改革开放后的商业竞争更进一步造成了中国人拜金主义思想的盛行与道德的沦丧。中国学者与300年前的西方学者孟德斯鸠,孰是孰非?如果孟德斯鸠的论断是正确的,那么,一个结论也是明确的:在今天的中国,不但普通民众,即便是学者们,对西方文明的认识都尚未达到300年前西方人的水平。

(5)、在17-18世纪多数理性主义者那里,法律只是一个附带的和从属的话题。由社会契约而生公共的权力,后者又衍生出法律,理性主义者的主导领域是哲学和政治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自然法的理论导向了公法的理论,或者说,近代法律理论是政治学下的法律理论。而孟德斯鸠的独特之处,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6)、中国的君主面临随时可能爆发的起义,不得不对专制统治有所节制,以防不测。为此采取这样一些措施:(1)不实行欧洲那种包税制,以免人民受包税人盘剥;每当发生灾荒时,皇帝还下令减免部分赋税;(2)政府鼓励耕织,兴修水利,以增加生产,使人民不致挨饿。为此皇帝还身体力行,每年春季举行亲耕仪式;(3)不实行卖官鬻爵的制度,而以科举取士,使各阶层人民均有做官的机会;(4)宫廷设有谏官,专司指陈君主过失之职;对各级官吏均建立监察制度,论功行赏,按过处罚,因而政治比较宽和;(5)提倡以儒教为中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以减轻法律的酷烈。

(7)、他曾先后与弗莱雷和富尔蒙合作,编纂有关中国语文的书籍,兼事翻译。孟德斯鸠认识黄某后,曾与他长谈。这次谈话内容丰富,广泛涉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刑罚、礼仪、语文、科举、政治、历史等方面;谈话过程中,黄某还为孟德斯鸠唱了一首中国民歌。

(8)、(法)孟德斯鸠著 许明龙编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12月出版

(9)、譬如启蒙运动的时候,孟德斯鸠一开始针对的话题为“是国家制度为道德风气所约束,还是道德风气为国家制度所约束?”而他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发现自己怎么也避不开地理环境这一重大要素,于是,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对地理环境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表述。

(10)、我特此记录阅读这本名著的心得,可以说是总结关于阅读的体会。

(11)、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观察和研究当然不局限于政治制度。他对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人口等等都有不少论述,有的还颇有见地。限于篇幅,此处只能从略。

(12)、妇女的地位总是从属的,因为妇女的“理性”与“容色”总不能够同时存在。容色独霸天下时,她们没有理性;理性取得霸权时,容色却不复存在。因此,妇女只好处于依赖的地位。(82)由于气候、男女人口和风俗的原因,欧洲实行一夫一妻制,亚洲实行多偶制。在亚洲,家庭奴役与专制统治相辅而行,多偶制导致对妇女的幽闭。幽闭的目的是造就妇女“廉耻、贞操、端庄、恬静、和平、服从、尊敬、爱情”,以及“对家庭的依恋”。(83)妇女幽闭越严,风俗越纯洁。土耳其、波斯、莫卧儿、中国和日本的妻子品行令人惊叹,(84)以至于在中国,“一个男人在偏僻冷落房间屋内遇到了单身的妇女而不对他呈暴行的话,便是了不起的德行”。

(13)、那么,地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具体呢?我们能不能突破它的限制,又该如何突破?

(14)、地缘政治学及法律理论,在西方有一条明显的思想史脉络。(109)亚里士多德在分析希腊政治的时候,就说希腊处在西方和东方之间,同时具备了东西方的优点。希腊之所以不能够长存,只是因为希腊各城邦四分五裂,不能够形成合力成为强大的帝国(110)。法国的布丹在其《简明历史认识论方法》中也说,北方人身体强壮、勇敢冒险,却头脑迟钝,科学技术由此发达;南方人体质较弱却聪明伶俐,宗教与哲学由此发达;而法国人正处于两者中间,因此擅长政治与法律理论。(111)孟德斯鸠的地理决定论,是这种地缘政治学的延续。不过,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学者,严复更欣赏孟德斯鸠的理性主义理论,而对他的地理环境决定说却持否定的看法。

(15)、领土小的国家适合共和国,拉栖代孟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维持原有的领土,希腊各共和国的精神,就是满足于自己的领土;大小适中的国家适宜君主制,查理曼帝国建立后不久就发生了三分帝国的事件,因为各省总督并不服从命令,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也被分割了,因为希腊和马其顿的首领并不服从;领土大的国家适合专制政治,因为大国偶然事件多,需要君主的迅速决断、君主决定的快速传达。与此关联,中华帝国“幅员广漠”,因此是个专制的国家。在最初的朝代,中国的疆域并不辽阔,专制的特点也并不突出,(87)而到了孟德斯鸠时代,中国的疆域可称为辽阔,专制主义因此不可避免。专制政体下,就有专制主义的法律与之相匹配。

(16)、南宋还有个知府不小心买到了假药,把药铺老板抓起来打了六十大板。知府明着说其他东西造假我可以不管,药材怎么能造假呢?这是要出人命的。

(17)、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中西政治文化有影响.我国的汉文化发源于西北和中原地带,自然环境适宜于农业,我国又是地处西北多山,北部为大沙漠,东南面临大海,影响了对外交流,这就决定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而西方国家的文化大多发源于海洋附近,人们面对大海,以海为生,较早从事海上贸易,因此在文化形态上比较开放.

(18)、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中国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家天下”认识.

(19)、其孟德斯鸠对古希腊罗马的文献很是熟悉,而且对东方的文明抱有开放的心态。在《波斯人信札》中,他探讨了东方专制主义下的政治和民俗,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他展现了罗马的历史,在《论法的精神》中,他专题性地研究了“罗马法的继承法”和日耳曼人—法兰克人—法兰西人的“封建法”和“民法”以如此开放的视野研究法律,孟德斯鸠不仅阐释了近代政治法和刑法的公法理论,而且勾勒出了婚姻家庭法、诉讼法、封建法及原始法这些为近代学者所忽略的理论,使得近代法与古代希腊罗马法连接了起来,贯通了西方的法律传统。

(20)、在孟德斯鸠眼里,雅典、拉栖代孟、罗马共和国、迦太基是典型的共和国,英格兰外表是君主国,实际上为共和政体,(39)而在亚洲,包括俄罗斯,“世界上专制主义可说已经生了根”(40)共和国多见于欧洲,亚洲与非洲“一直在专制暴政的重压之下喘息”。(41)对于古代中国的政体,孟德斯鸠的看法是不明确的,在政体与法律的理论部分,他认定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在风俗与法律的理论部分,他又说中华帝国是一个带有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性质的专制国家。

4、孟德斯鸠说中国

(1)、    黑格尔对儒学、佛教的观点也无法苟同,不是说信上帝才是宗教,儒佛的天理菩萨也是信仰的支柱,问题是一切的好信仰都被满清糟蹋了,遗弃了,异化了,直至破败无修,这才造成中国的“无信仰”状况。

(2)、中国的气候和面积使中国政治适于专制,不过,孟德斯鸠也认为,中国的江南和浙江虽然美丽而富饶,但也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才得以维持的,这就使得中国的政治必须遏制专制、倾向于宽和。中国的帝王“平治了洪水,帝国版图上出现了这两个美丽的省份。这两个省份土地肥沃异常”,“要使帝国这样的一块土地不至受到毁坏,就要不断地用人力加以必要的防护与保持。这种防护和保持所需要的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的风俗,而不是一个淫佚的民族的风俗,是一个君主的合法权力,而不是一个暴君的专制统治”(104)。

(3)、尤为突出的是,严复翻译并评论了《法意》。虽然有时候称“孟氏之言,直百解而无一可通者”,(27)但是他更多时候则发出这样的感叹:“吾翻译此节之文,不觉首俯至地,而叹孟德斯鸠之精神为不可及也”,(28)“吾译是书,至于此章,未尝不流涕也”。(29)对孟德斯鸠的认可甚至崇拜,加上对中国问题的体会和认识,严复广泛地比较了中西法律和法律的精神。“西方之君民,真君民也,君与民皆有权者也。东方之君民,世隆则为父子,世污则为主奴,君有权而民无权者也”,西方之伦理,先有义而后有仁,而东方之伦理,先有仁而后有义,“此东西治制之至异也”。(30)“法堂之上,吾民匍匐,而彼坐立焉。朝觐之际,彼族鞠躬,而吾泥首焉。”

(4)、他认为,路易路易十五时代的法国已经由君主政体向专制政体蜕化,君主政体必不可少的基本法和“中间体”已不起作用,而专制政体的固有特征却日益在法国显露出来。所以,他在《波斯人信札》中极尽揶揄之能事,对当时法国的种种丑恶现象无情地予以揭露和抨击。

(5)、其实,历史和地理从来都是不分家的。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地理环境的愈发重视,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人和地理的一切关系,都是它的研究对象。

(6)、不同政体之下,妇女的角色和地位各不相同。因此,共和国要求妇女德性、庄重、贞洁和质朴,摈弃风流情场的交际。希腊各城市有职官监督妇女,罗马家庭法庭审判妇女违背风俗的行为。在君主国,妇女在宫廷里自由出入、无拘束有风度;在专制国,妇女是“奢侈的对象”,“绝对地是奴隶”,(81)君主幽闭了众多的妇女。

(7)、从宋朝到清朝,假货从来没有绝迹过,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遍及全世界。历代官府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过来。孟德斯鸠以为中国法律不制裁造假,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历代都有制假贩假者被抓被杀,可哪里管得过来。

(8)、如所周知,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以品德为原则,君主政体以荣誉为原则,专制政体则以恐怖为原则。

(9)、葛剑雄是中国培养的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师从历史地理学大师谭其骧先生,也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带头人。他研究历史地理数十年,为了研究透彻,他还跑遍地球四极,南北极、乞力马扎罗山、世界屋脊......都有他的足迹。

(10)、黑格尔没有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他的中国观疑似人云亦云,而与他一贯的严谨学风相悖。再说德国属于典型的欧陆国家,与海洋体系的英、法相比,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的发育天生迟滞,黑格尔本人就是一个国家主义系统精致的泡制者与热烈的鼓吹者,这使他在某种思想领域缺少话语权。人格、自由、独立的理论是卢梭、洛克等人的专项,由他来讲殊少说服力。

(11)、《耶稣会士书简集》(Lettresédifiantesetcurieuses……,1703-1774年)

(12)、例如,雍正皇帝曾诛杀两位皈依天主教的亲王。孟德斯鸠就此事写道:

(13)、我们邀请的这位主讲人——知名学者、复旦教授葛剑雄老师——更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谭其骧先生的门下弟子。

(14)、郎治,《北方游记》(L.Lange,VoyageduNord,1711年)

(15)、我们知道,《耶稣会士书简集》中有关中国部分,对中国并非一味褒扬。巴多明等人在信中谈到不少在中国所见的不良现象。但是,对于同一事实,由于各人的基本观点歧异,得出的结论也截然不同。

(16)、一般地说,他们对中国褒多于贬。他们的著作以《耶稣会士书简集》和《中华帝国全志》为代表。孟德斯鸠在1734年前后开始阅读《耶稣会士书简集》,而他阅读《中华帝国全志》则在1735—1738年间。

(17)、孟德斯鸠虽然没有机会亲眼见到中国,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所接触到的有关中国的资料应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这为他研究和论述中国,并将对中国的研究和认识作为建立自己学说的原材料和基础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使他与伏尔泰、魁奈一样,被公认为十八世纪对中国了解最多的法国人。

(18)、不过,对于孟德斯鸠对中国“礼”的界定和评价,严复则“不觉低首下心,而服孟德斯鸠之伟识也”。(129)严复说,依照曾国藩的说法,“古之学者,无所谓经世之术也,学礼焉而已”,而其中的礼却是无所不包。《周礼》、杜氏之《春秋释例》、唐杜佑之《通典》,以至宋之张子朱子,清代顾氏等巨儒家,都以扶植礼教为己任,江慎修纂《礼书纲目》,秦氏修《五礼通考》,“吾国之礼,所混同者,不仅宗教、法典、仪文、习俗而已,实且举今所谓科学历史者而兼综之矣”。(130)宋代以前,中国儒者注重行为规范,宋明之后,儒之形而上与道释结合,讲求性与天道之义。

(19)、孟德斯鸠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培根的经验论和笛卡尔的唯理论,都对他理论的形成发生过影响。(1)在巴黎和波尔多的生活、工作与交友,使他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孟德斯鸠的文才和机智比不上伏尔泰,但是他的学识渊博和论证严谨并不逊色。(2)卢梭的自然法理论和政体理论从孟德斯鸠那里获益颇多。从更广的理论跨度上看,自格劳秀斯提出“自然法就是正当的理性”概念以来,经过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的积淀,孟德斯鸠的理性主义政治法律学说已达纯熟的状态。在《波斯人信札》中,他寻找着“最合乎理性的政府”,认定“能以最合乎众人的倾向与好尚的方式引导众人,乃是最完善的政府”。(3)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他称,人民安定的基础“建立在理性和自然上面”。在《论法的精神》中,他说,自然法源于“我们生命的本质”,也就是人类本性之“和平”,“寻找食物”,“自然爱慕”和“过社会生活”。(5)在理性主义指导之下,他设计出了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的权力分立制度。他的理论通过文明的传播“成为改变世界文明的一般思想体系的一部分”。(6)权力分立成为了后世法治的核心标志之一。因此,马克思说:“《法国拿破仑法典》并不起源于《旧约全书》,而是起源于伏尔泰、卢梭、孔多塞、米拉波、孟德斯鸠的思想,起源于法国革命。”(7)

(20)、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性质,也是孟德斯鸠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领土与面积的大小、气候、地势和气候因素,都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

5、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评价有哪些

(1)、    就在笔者写作此文的时候,天底下爆出大新闻。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福士伟根)被揭露在美国汽车尾气排放测试时造假。公司总裁文德恩为此公开道歉并引咎辞职。丑闻曝光,大众集团的股票瞬时暴跌近20%。大众汽车是德国经济的台柱子,足可为德国的总体形象代表。但是中国人仍认为这只是一场发生于某人某事的严重事故,不会轻易定论:德国人以撒谎著名。

(2)、另一类是外交使节、商人的游记。这些人在中国逗留的时间较短,所到之处仅限于北京或沿海港口。由于语言不通等原因,他们与中国人的直接接触甚少,对中国的了解比较肤浅。所以,他们的游记大多浮光掠影,道听途说,不甚可靠,其中还不乏恶意的诋毁。孟德斯鸠对各类游记的兴趣向来很浓,有关中国的游记当然爱读。

(3)、第二份见于《地理》第二卷,内容与第二份相同,文字略有差异。据考证,这份笔记写于1734—1738年间,由此可以推定,这是第二份整理后的誊清稿。这时,孟德斯鸠正在准备写作《论法的精神》。如果不是巧合,那么,时隔二十余年孟德斯鸠再度整理这份笔记,恐怕就是为了写作《论法的精神》。

(4)、   读了以上评价,相信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无法平静,我们既不能护短容不下批评,但也不能任人抹黑、曲解、以偏概全。转发此文,不是为了激发义愤引发争吵,也不是妄自菲薄以洋人之口辱我华夏,只希望能引发思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课程按骨架(疆域与城市)、血肉(人口与人物)与神经中枢(帝王与天下)三大类,让你在了解历史现象的同时,也能看见背后的根源。

(6)、比希罗多德还早了两个世纪的齐相管仲及其弟子,已经在书中阐明了比较系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7)、他说得如此清晰、坦率,我们无须再作什么说明。结论是:孟德斯鸠为了确立他的政体学说,尽管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可以承认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可取之处,但是,中国是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国家,这一根本点绝不能动摇。

(8)、你会发现,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下看中国史,很多历史上的现象都能得到更真实、更根本的解释。同时,你还会发现古人是怎么因地制宜、又是怎么把人的自由度发挥得淋漓尽致。

(9)、第孟德斯鸠认为,由于气候的影响,中国人趋向奴性,所以,以孝悌为主要内容的伦理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统治者将孝悌观念应用于政治,要人民尊君为父,而君主也待民如子;整个国家从上到下象是在一个大家庭中生活的亲人。孟德斯鸠说:“这个帝国的构成,是以治家的思想为基础的。”由于这种伦理观念深入人心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贯彻,因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之中就减少了一些对立性,中国的专制制度就比其他专制国家显得宽和些。

(10)、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投稿邮箱:cuplpress007@1com

(11)、在他眼中的中国史,更是和一般的编年体史书不一样,里面有的是史书上看不到的真相。

(12)、政治文化形成的最主要基础是自然与社会基础.

(13)、尽管如此,但我们认为,促使孟德斯鸠对中国持否定态度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因为他读了那些游记。

(14)、第孟德斯鸠给专制政体下过一个定义:“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在另一个地方他又说:“专制的国家没有任何基本法律,也没有法律的保卫机构。”

(15)、《论法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防止法国向专制政体蜕变的办法,那就是按照他的政体理论,建立一个开明的君主政体。政体理论既然如此重要,他当然要竭尽全力去确立它,完善它、捍卫它。中国既然被认定是专制政体的典型,纵然有一些事实不能证明这一点,那也就无关宏旨了。

(16)、其次是中西方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是以自给自足为经济特征的.而西方较早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不同于中国臣民文化的公民文化.

(17)、孟德斯鸠与中国法律的实际连接点,起源于清末的翻译家和改良家。(23)孟德斯鸠的思想,通过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发生了超时空的联系。梁启超撰写过《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他称法国18世纪最伟大的学者有一为卢梭,二为伏尔泰,三为孟德斯鸠:“三君子者,轩轾颇难。而用力之多结果之良,以孟氏为最。”(24)因为三权分立制度的建立、奴役制度的废除和人道主义刑法的确立,都与孟德斯鸠相关。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可以说是在批判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基础上的革新。(25)可以说,孟德斯鸠的理论是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的指导思想之一。不过,近代改良者与革命者更多地受到孟德斯鸠理性主义的影响,而对于他的法律的社会历史观,则相对关注不足。

(18)、我们认为,此种看法言之成理。这类游记确实影响了孟德斯鸠对中国的看法。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他对中国的不良印象除来自此类游记外,还来自他一生中接触过的唯一的中国人黄某。

(19)、国家疆域庞大,不方便治理怎么办?他们想出了郡县制,2000多年来,县的基本功能就没有彻底变过,一直沿用到今天......

(20)、孟德斯鸠权力分立理论的实践根据,源于英格兰政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他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中国。不过,在政治自由与公民关系问题上,他从自由的否定方面,也就是政治的奴役方面,较多地评论了中国的法律性质。

(1)、总之,中国绝不是传教士们所描绘的那样美好,绝不是伏尔泰等人所赞颂的那样理想。恰恰相反,“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祸患无穷的压力之下,虽然曾经愿意给自己带上锁链,但都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2)、    德国大思想家黑格尔在德国的地位,大概和中国的孔子有得比,虽然一个在近代,一个在古代。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给德国人洗脑,就连马克思也称他为启蒙老师。他是柏林大学哲学教授,1830年60岁时当上柏林大学校长,次年逝世。黑格尔不喜欢中国人,要打分,就打低分。他说过一句“名言”:“中国人以撒谎著名”。

(3)、对父亲的敬重意味着父亲以关爱回报子女。与此同理,长者以关爱回报幼者,官员以关爱回报属下,皇帝以关爱回报臣民。所有这一切构成礼仪,礼仪则构成民族的普遍精神。

(4)、地理位置会影响到政治制度,欧洲温带广阔,国与国之间强弱均衡,因此欧洲多自由;亚洲在地理上,寒冷地区与炎热地区直接连接,中间缺少温带,国与国之间强弱分明,因此亚洲多奴役(101)。平原导向专制,山地导向共和。亚洲有较大平原,位置偏南,河流不宽,山上积水少,给人的保障少,因此权力就要集中而形成专制;欧洲有天然的区域分割成不大不小的国家,法治易于形成并可以保国(102)。

(5)、严复说,意大利人多才,而英吉利人趋利,两个民族的不同在于宗教和风俗,而不必定是地理上的差异;中国北方的燕国与南方的吴国,也没有像孟德斯鸠所说的那样的显著差异。中国与北美地势相似,政治和法律却相异。俄国之形而下的因素,比如“电邮汽车,财政美术”,与英、法、美、德和奥国不相上下,但是,“其民之不自由特甚,官吏之豪贪,刑政之不平,方之亚洲,殆过焉而无不及。由是言之,真无往而不与孟氏之言相反矣”(107)。在严复看来,民族之间的差异,“因于风气,因于宗教,因于种性,因于体力,因于教育,而最重者又莫若其国之治制”(108)

(6)、为了应对假钞,专用印钞纸、水印等防伪技术纷纷登场,大大促进了中国印钞技术的进步,领先欧洲好几百年。可即使如此,仍然挡不住造假者的工匠精神,高品质的假钞可以乱真,差一点的也可以用到乡村集市上,反正总有人上当。

(7)、再次,连坐和拷问。孟德斯鸠严厉地批评了中国的连坐制度,称“父亲获罪要连坐儿女妻室,这是出自专制狂暴的一项法条”。(73)连坐是专制君主光耀他的裁判、平息他的愤怒的一种表现。在孟德斯鸠看来,拷问、罚金、肉刑及报复刑都是专制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孟德斯鸠在正文中并没有联系到中国,不过,严复在翻译此处的时候,对应中国问题曾予以演绎。他说,中国古代的刑讯逼供,“法实为之,吏特加厉之而已”,其惨烈和无人性,经常为西人所垢病。在这一点上,中西存在着区别,中国社会下,司法官“得一囚而炮烙之,攒刺之,*其目,拔其齿,而使之自吐实者”,在西方国家,司法官“钩距征验、旁搜遐访而后得其与事相发明者”。心虑和精力的差异,使得西方之狱“无刑讯而法行”。(74)

(8)、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动乱不已呢?孟德斯鸠考察了其中一个现象或原因,他写道:“中国和所有其他产米的国家一样,常常会发生饥荒。当人民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便逃往四方去谋生;结果各地盗贼便三三五五结伙成群了。多半的贼帮都在初期就被消灭了;其他的增大起来,可是又被消灭了。但在那么多而且又那么遥远的省份里,就可能有一帮恰巧成功了。它便维持下去,壮大起来,把自己组织成为军事团体,直接向首都进军,首领便登上了宝座”。(第128页上册)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